有了AI大數據,算命仙將失業?

AI
應該是今年最夯的話題之一了,隨著萬物相聯,各種裝置與網際網路、行動技術進一步密切整合,數位大趨勢越來越明顯。當我們所有的資料都在雲端時,Google都會比你身邊的老婆更了解你,包含你愛上什麼網、打開LINE幾次、去了哪些地方,就連老婆不知道的帳號密碼也都儲藏在Google的大雲端裡。


你的生活已經被記錄在AI

現在,當消費者運用網路app在百貨公司的餐廳訂位時,附註了需要兒童椅,此時這組客戶已被貼上了親子標籤,當消費者提前抵達百貨的停車場時,百貨的人流偵測系統可以知道你已經到達,並且分析這組客人的基本資料,包含有小孩、年紀、職業、過去的消費記錄等背景資料,百貨業者可以傳送精準的廣告訊息給消費者。

除此之外,包含FacebookGoogle也針對在電腦、手機中的各種操作運算你是什麼樣子的人,然後給予你合適的廣告;像是現在打開手機裡Google地圖記錄,就可以看到去這些日子的時間去了哪些地方、與哪些人相處、拍了哪些照片、住在哪裡、在哪上班,FBGOOGLE嚴然已經默默的為你寫好「人生日記」了,除此之外,再根據你搜尋、瀏灠、點閱的記錄,就可以逐漸整合出你的「人生模型」,然後,這些資料就可以完美的預測未來可能行為及喜好,這種「未卜先知」,讓大數據已然成為了算命仙,可以準確預測消費者的未來行為,行銷就變得更容易,但這是真的嗎?

 

行銷不要忘了回到基本面

這時候就要再提到馬斯洛人類需求五層次理論(Maslow's Hierarchy of Needs),關於馬斯洛的理論,問一下Google大神馬上就可以得到解答(當然,在你Google的同時,Googl又更近一步的了解你了...)

馬斯洛提出了不同時期人類的基本需求,點出人類為了生存的意義,更何況人類是依靠感官而生活的動物,大數據可以給予很精準的目標,但真正的感情是大數據無法提供的,廣告最終的目的就是打動人心,並且認同品牌,促使銷售、購買等消費行為,進而形成一個商業的循環。

在混亂的數位時代做行銷,馬克斯的人類基本需求更顯得重要,不需要盲目追求大數據,而是必須傾聽消費者,了解消費者真正需要的;大數據洞察行為,而行銷則是洞際消費者的心。股神巴菲特也認為,就算擁有所有的數據,還是無法真正的預測未來。

就像李開復在大學演講提到的AI時代,將會是藝術及文化創作者的美好時代,會有更多的藝術家、設計師、詩人、歌唱家、演員的出現。AI無法做到感性自由的創造。」,畢竟,會算數的機器無法取代人類,因為人類有感情有愛的能力,而機器沒有,因此,行銷必須更有溫度,再借重機器的運算能力幫你找到對的人。

就像算命亦是求心安,祈求指引方向而減少犯錯的機會,算命師只是提出建議,真正的人生還是自已在過;而在滿口大數據的時代,更重要的是要有獨立思考的能力判斷這些數字背後的意義,這是大數據才能提供給你的真正價值。

Ho'oponopono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 -Brand strategy  / jenny-

微信掃一掃:分享
微信裡點"發現",掃一下二微碼便可將本文分享至朋友圈。

[關閉]